
《8加几》数学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,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8加几》数学教学反思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8加几》数学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:
1、学生能够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,探索计算8、7、6加几的方法。
2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3、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,正确计算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:
1、出示图片
2、学生观察图,说说你看到了什么?
学生说图意,你会列式吗?
3、你能够根据学过的方法计算吗?
二、学习新知,学生探索计算方法
1、小组合作交流,怎样计算?
7+58+5
2、学生汇报交流结果
重点指导:凑十法
3、学生说说你在计算中遇到的困难。
4、反馈:
5+6=
三、课堂练习:
1、计算
8+6=7+6=6+6=
101010
2、速算比赛
3、找朋友
学生连线
四、独立作业:
计算109页4、5题
五、课堂小结
……此处隐藏3794个字……材在“9加几”之后,单独学习了“8加几”;而新教材却将8、7加几融为一课时,我个人认为教材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为了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,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,而不是死授一种方法将学生束缚住。
首先,出示例题,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:左边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,右边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,一共有多少把?并列出算式8+7=?
利用学生学习9加几的基础,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8和7两部分,让学生思考:怎样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?学生很自然说出把8凑成10,或者把7凑成10,这时候再让学生思考验证:是不是两种方法都可以呢?动手移一移,以加深对“凑十法”的感性认识。
在此操作的基础上,让学生说明用“凑十法”计算8+7的口算过程,知道:“看到9,想到1”;“看到8,想到2”;“看到7,想到3”;理解这一题“可以把8凑成10,就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”,“也可以把7凑成10,就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”,为学生掌握8、7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直观的感性基础。
“试一试”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7+9。完成计算后,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,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:可以把7凑成十,也可以把9凑成十,或是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想。此时要启发学生比较:“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?”“怎样算简便?”“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道加法题的得数相同?”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9+7=16,算出7+9=16。
在综合练习时,除了巩固8、7加几的凑十方法,我还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,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即可。
但我也适时结合儿歌,举例优化算法:看大数,分小数,凑十数,加零数。也可以运用交换加数,得数一样的方法,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应用简单的推理和知识的迁移。